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情况分析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8-12 | 24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情况分析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总额增长迅速,对非洲地区的影响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主要从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的背景、现状、特点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活动,分析了其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作用。以下是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及自己的一些见解。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投资增长迅速,对非投资存量从 2003 年的 4.9 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98.8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中国成为非洲主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之一。截至2020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1100亿美元,在2016年的398.8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了约2.5倍,成为非洲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之所以中国对非投资增长这么快,文章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非洲高速增长的经济:战争和冲突减少、经济改革的实施等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不包括南非和尼日利亚)1995—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4.2%,2001—2010年进一步达到5.3%,是20世纪80年代的两倍以上。高速的经济增长降低了贫困率、提升了消费水平,使非洲国家的市场不断扩大,成为外国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非洲充足的劳动力:目前劳动年龄人口为5亿,2040年将达到11亿,且工资远低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国家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也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能源和矿产并购的目的地,安哥拉、苏丹的石油资源,赞比亚、民主刚果的矿产均对中国企业形成了较强吸引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扩大,石油和矿产企业加快了对外并购的步伐;

中国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日益成熟,提高了其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中国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随着国内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降低生产成本、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非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机遇。截至目前,中国与非洲举行了7次部长级峰会,确定了双方经济合作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框架;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合作的“十大行动计划”,成为加强中非经贸关系的纲领性文件。随着中非伙伴关系日益深化,双边贸易额从1997年的61.0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622.8亿美元和2017年的1231.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这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奠定了基础。

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企业在非洲市场拥有超越国内市场的收益和回报率。例如:浙江纺织品制造公司越美集团于2000年在尼日利亚建立了销售公司,直接进入尼日利亚市场,这使其边际利 润从5%迅速升至40%。

1990年代末,中国与非洲的经济联系仍然较弱,截至1999年末中国累计对非投资企业仅有351家、金额4.4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从相对较小的参与者迅速成长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伙伴之一。目前,中国对非洲投资存量增至2016年的398.8亿美元,覆盖非洲大陆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传统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成为对非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2014年,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年均增速达到25%,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增速为10%左右,这一趋势使中国先后超过美国、英国和法国,成为非洲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19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1100亿美元,在2016年的398.8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了约2.5倍。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对非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成为主要部门。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16年末,中国对非投资中采矿业104.1亿美元,占比为26.1%;建筑业、制造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分别为113.0 亿美元、50.9亿美元、45.6亿美元和19.1亿美元,总计占比66.0%;2013-2016 年,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0%,成为对非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投资国家来看,中国对非投资目的地分布日益多样化。呈现对资源型国家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对非资源型国家投资增长更加迅速的规律。2007年以前,中国对非洲投资主要集中在苏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赞比亚等资源型国家,2006年对石油和矿产国家投资比重达到61.4%,其中对石油国家投资比重为46.5%。此后,石油和矿产国家占中国投资比重逐渐下降,2016年降至41.6%,其中对石油国家投资比重降为24.4%。与此同时,对非资源型国家投资比重显著上升。2006年,中国对非石油矿产国家的投资比重为38.6%、2016年升至58.4%;其中对资源贫乏国 投资比重从19.6%升至31.4%。因此,非石油矿产国家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东道国。从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是中国对非投资的主体。2002年,商务部统计的21家中国对非投资企业中,仅有4家为私营企业。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2013年对非投资的私营企业比例达到53%。尤其在2009年的大约70个中 国制造业项目中,有66家的投资主体为私营企业。麦肯锡集团2017年调查了中国投资的8个东道国的超过1万家企业,发现其中90%为私营企业。其中,尼日利亚的中国私营企业比重达到95%、国有企业仅占5%;即使在中国重要的石油 来源国安哥拉,私营企业比重也达到75%;而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 这一比例均达到90%。私营企业的最大特征在于其资本来源主要为企业自身融资或个人贷款,只有13%的资本来源于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融资项目。中国对非洲不同类型国家的投资具有不同特点。对于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的投资主要在南非,而投资行业在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更加突出。2016年中国对南非投资存量为65.0亿美元,占对非洲中等收入国家投资的67.5%。中国企业在南非的经营活动涵盖能源矿产、汽车零部件制造、家用电器、金融服务等行业。例如,北京汽车制造公司投资2.26 亿美元建立了年产5万辆汽车的生产线,海信集团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年产家电设备达到40万台,中国工商银行2011年斥资5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成为当年中国最大的并购交易。对于石油出口国,中国的投资以石油行业并购为主。2004年以来,中国公司加大了对非洲石油行业的并购力度,先后收购了道达尔、壳牌等石油公司在非洲的部分业务。2007年中国与尼日利亚和南非达成石油协议,从而与非洲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建立了能源联系。此外,在安哥拉,中国公司多次出资并购英国和法国石油项目,成为安哥拉最大的石油并购来源国;在乍得和苏丹,中国公司从 19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获得了多个区块的石油勘探开发权,并承建了大部分石油基础设施,支持其建立了石油工业体系。2014年,撒哈拉以南国家对中国石油出口6560万吨,占其出口总量的28.5%,同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7.6%,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来源地;2017年,非洲国家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9.6%。随着投资领域的扩展,中国企业在石油出口国的投资行业也从石油开采发展到汽车设备、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部门。在尼日利亚,截至2014年底共有6家汽车公司开设了销售和维修中心,其中山东鲁中集团开始从事生产改装运输汽车业务;14家企业进行电气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近60家纺织企业设立了服装和鞋类生产销售中心。对于低收入和贫困国家,中国投资的产业分布日益广泛,而且制造业部门占了更大比例。例如,在肯尼亚大约有400家中国企业,涵盖建筑、能源、贸易、 酒店餐饮等领域;2003-2015 年,中国企业对肯尼亚制造业投资达到 2.96 亿美元,占中国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64%,而尼日利亚外国直接投资的制造业占比平均为24%。在世界银行对埃塞俄比亚的调查中,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制造业投资比例为65.2%,建筑业和服务业分别为18.8%和15.9%。尤其私营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比例更高。中国私营投资情况在六个国家的调查显示,总体上制造业占比为 44%;在埃塞俄比亚和赞比亚,中国制造业私营投资比重分别达到60%和50%, 且大量项目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部分低收入和贫困国家,中国投资成为其主要的外资来源。在乍得、民主刚果、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国,中国投资占其外资存量的70%以上。例如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投资占其外部资本存量的92%;在民主刚果,中国投资存量从2004年的1600万美元增至2012年的9.07亿美元,占其外资存量的比重达到 75.5%。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不仅增长迅速,而且广泛分布在不同国家和领域,中国企业已经成为非洲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东道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据麦肯锡集团估计,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非洲的年均产值将达到5000亿美 元,占非洲全部工业产值的12%。